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一位基层官员(县佐)工作三年后即将离任时写下的感慨。全诗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三种交织的情感:
1. 职场谦逊与自省 开头"佐县三年敢意轻"直接点明自己从未轻视这份工作,后文提到虽然常和同僚喝酒("齿延屡醉争扶白"),但始终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嗣响非工愧取青"),用"牙齿碰撞"比喻同僚关系,用"续写文章不如前人"比喻工作成绩,生动展现了基层公务员的职场心态。
2. 对安稳生活的留恋 "浮鸥容海浪"和"驯鹿傍车屏"两个比喻很妙:海鸥终要飞向大海,温顺的鹿却习惯跟着车走。这对比透露出诗人既向往自由,又舍不得三年建立的稳定生活圈,特别是"幸同"二字,流露出对现有工作环境的珍惜。
3. 离别的惆怅与迷茫 结尾最打动人,"从今已恐终更去"是直白的担忧——怕这真的是最后一次调动。"怅望参商量别星"用看星星的动作,把抽象的不舍具象化:就像古人靠星星辨别方向,诗人也在人生十字路口茫然张望,不知未来去向。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朋友聊天般娓娓道来。现代人读来依然能共鸣:职场中的自我怀疑、变动前的忐忑、对熟悉环境的不舍,这些穿越时空的情感,通过"醉酒""看星星"等生活化场景自然流露,正是古典诗词"平凡中见深刻"的魅力。
傅察
傅察(1089—1126)字公晦,孟洲济源(今属河南)人,北宋中书侍郎傅尧俞重孙。端重有操,为文温丽,遇事若无所可否,非其意萃然不可犯。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蔡京欲妻以女,拒弗答。曾任青州司法参军、永平、淄川丞,太常博士,兵部、吏部员外郎。宣和七年(1125)冬,接伴金国贺正旦使,道逢金太子斡离不,令下拜,抗辩不屈而死,谥忠肃。事迹见《宋史·忠义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