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题双溪蚱蜢载愁图

桐墨题欢,蒲帆卷恨,匆匆催上吴舲。
何处停桡,前头有座旗亭。
绿濛濛地人家柳,忆当初、此地移筝。
到如今、纸阁芦帘,记不分明。
人生但似江潮水,便两三枝桨,打也难分。
已是离筵,休教酒又愁醒。
湖天如梦低归雁,怕芦花、不算飘零。
一程程、风起潮声,雨做秋声。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高阳台》描绘了一种深沉的离愁别绪,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人生无常和离别之苦。

首先,词的开头用“桐墨题欢,蒲帆卷恨”来表现一种复杂的情绪。桐墨和蒲帆都是与离别相关的意象,前者代表书写离别时的欢愉记忆,后者则象征着离别的遗憾。作者在离别时心情复杂,既有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即将离别的无奈和痛苦。

接下来,词中提到了“吴舲”(吴地的船只)和“旗亭”(古代路边的酒肆),这些场景的设置让读者感受到旅途的孤独与漂泊。作者在旅途中寻找停泊之地,却发现前方只有空旷的旗亭,这种无依无靠的感觉进一步加深了离愁。

“绿濛濛地人家柳”一句,描绘了柳树在朦胧的绿色中摇曳的景象,柳树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象征离别。作者回忆起当初在这里弹筝的情景,但如今只剩下模糊的记忆,纸阁和芦帘都已无法清晰地记起。这表达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词的下半部分,作者用“江潮水”比喻人生的无常。江潮涌动,即便有两三枝桨也难以分开,暗示了人生的离合聚散难以掌控。离别的筵席上,作者希望酒不要再唤醒愁绪,因为离别已经足够痛苦。

最后,词中的“湖天如梦低归雁,怕芦花、不算飘零”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感伤。湖天一色,归雁低飞,仿佛在梦中一般,作者担心芦花的飘零并不算真正的漂泊,暗示了内心的漂泊感更加深重。

结尾的“一程程、风起潮声,雨做秋声”则通过风声、潮声和雨声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象征着离别的痛苦和无尽的思念。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景物和情感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离别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展现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离愁别绪和人生哲思。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意象和情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和人生况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