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杂诗之风土 其十二

良田易得水难求,水到深秋却漫流。
我欲开渠建官闸,人言沙堰不能收。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很现实的矛盾:在乌鲁木齐种地,好土地不难找,难的是搞到水。秋天水多的时候到处乱流,想用的时候又没了。

诗人提出了个解决办法——修官方水渠+闸门控制水流。但当地人告诉他:这儿都是沙土堤坝,根本存不住水!短短四句,把西北农耕的痛点写得特别生动:

1. 生存智慧:点出农业命脉是"水"而非土地,颠覆了"有土斯有粮"的传统认知 2. 自然矛盾:用"易得"和"难求"对比,突出水资源管理比开荒更重要 3. 理想碰壁:知识分子想用中原筑坝技术解决问题,却被本地经验打脸,沙土特性让水利工程白费劲

最妙的是最后两句的对话感,像两个老农在田埂上唠嗑:一个出主意,另一个直接摆手"不中"。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让干旱地区的农耕困境瞬间有了画面感。

纪昀

纪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