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吹箫人去
吹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东望芙蓉缥缈,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
情知道、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东路。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
情知道、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东路。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以及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我们可以分三层来理解:
上片("吹箫人去"到"未惊鸥鹭")用三个画面勾勒回忆: 1. "吹箫人去"开篇就点明友人已逝,只剩月光(桂影)照着空酒杯,营造孤寂氛围。 2. 接着视线转向远方缥缈的芙蓉(荷花),寒光般的月光倾泻而下,暗示心情的凄凉。 3. 最后回忆去年月夜同游的场景:江上倚着船桅作诗,号角声中尽兴而归,那时鸥鹭安然,反衬现在物是人非。
中片("情知道"到"角巾东路")用三个典故表达怅惘: 1. "黄楼待客"暗用苏轼典故,说即使明年再相聚,也已是不同光景。 2. "二十四桥"借杜牧诗句,问当年桥上的风流人物如今安在?暗示友人已逝。 3. "二三字者"指书信往来,如今只能看着友人(使君)归去的方向,充满无力感。
下片(最后三句)升华主题: 用"俯仰"这个动作比喻人生短暂,悲欢离合就像月亮的圆缺一样循环往复。最后"团圆如故"看似说月亮,实则暗含对人间真正团圆的渴望,留下余韵。
全词妙在: - 时空交错:现在与回忆穿插,现实与想象重叠 - 意象清冷:月光、寒光、尘波等营造苍凉意境 - 用典自然:黄楼、二十四桥等典故融入日常场景 - 情感克制:没有痛哭流涕,而是借景抒怀,更显深沉
就像看着老照片回忆逝去的朋友,明明画面里都是快乐的场景,却因为知道再也回不去而格外伤感。词人把这种复杂的怀念,化作了月光下的一杯冷酒、江上的一声号角,让读者在静谧中感受到绵长的哀思。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