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想去扬州平山堂赏景,却因风雪受阻的心情。
前两句“平山堂畔白云平,文藻偏能系客情”描绘了平山堂的美景:白云低垂,与堂畔齐平,而这里曾有许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格外能牵动游人的心。诗人用“白云平”这个简单意象,既勾画出平山堂开阔的视野,又暗含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后两句“不似迷楼罗绮尽,祇今惟有暮鸦声”通过对比表达感慨:平山堂不像隋炀帝的迷楼那样奢华却最终荒废,如今只剩下黄昏乌鸦的叫声。这里用“迷楼”的衰败反衬平山堂的文化生命力——真正的名胜不在于华丽建筑,而在于它能长久地寄托文人的情怀。
全诗通过“白云”“暮鸦”等自然景象,在简洁的对比中传递出深刻感悟:物质繁华易逝,而文化底蕴永恒。诗人虽然未能成行,却用文字让读者感受到平山堂超越时空的魅力。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