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译文及注释

三月咸(xián)阳城,千花昼如锦。
三月里的长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锦。
咸阳:借指长安。“城”一作“时”。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谁能如我春来独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饮?
径须:直须。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sù)所禀(bǐng)
富贫与长寿,本来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
穷通:困厄与显达。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

一樽(zūn)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无差别,何况世上万事根本没有是非定论。
齐死生:生与死没有差别。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醉后失去了天和地,一头扎向了孤枕。
兀然:昏然无知的样子。孤枕:独枕。借指独宿、独眠。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沉醉之中不知还有自己,这种快乐何处能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三月里的长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锦。
谁能如我春来独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饮?
富贫与长寿,本来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
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无差别,何况世上万事根本没有是非定论。
醉后失去了天和地,一头扎向了孤枕。
沉醉之中不知还有自己,这种快乐何处能寻?

注释
三月”二句:一作“好鸟吟清风,落花散如锦”;一作“园鸟语成歌,庭花笑如锦”。咸阳借指长安。“城”一作“时”。
径须:直须。
穷通:困厄与显达。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
齐死生:生与死没有差别。
兀然:昏然无知的样子。孤枕:独枕。借指独宿、独眠。

赏析

诗开头写诗人因忧愁不能乐游,所以说“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诗人希望从酒中得到宽慰。接着诗人从人生观的角度加以解释,在精神上寻求慰藉,并得出“此乐最为甚”的结论。诗中说的基本是旷达乐观的话,但“谁能春独愁”一语,便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失意悲观情绪。旷达乐观的话,都只是强自宽慰。不止不行,不塞不流。强自宽慰的结果往往是如塞川流,其流弥激。当一个人在痛苦至极的时候发出一声狂笑,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其内心的极度痛苦;而李白在失意愁寂难以排遣的时候,发出醉言“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时,读者同样可以从这个“乐”字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以旷达写牢骚,以欢乐写愁苦,是此诗艺术表现的主要特色,也是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春天里独自饮酒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规律的无奈接受。

诗的开头,诗人描绘了咸阳城春天的美景,花开得正盛,白天看过去就像锦绣一样美丽。然而,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却感到孤独和忧愁。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在这美好的春天里独自忧愁呢?答案是需要喝酒来排解。

接下来,诗人思考了人生的命运和自然规律。他认为,人生的贫富、长寿或短命,都是上天早就安排好的。他举起酒杯,试图通过酒精来模糊生死的界限,因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难以看透。

在酒醉之后,诗人感觉自己仿佛失去了对天地的感知,孤独地倒在枕头上。他甚至连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但这种状态却让他感到无比的快乐。这种快乐,对他来说,是最为极致的享受。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美景和饮酒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在醉酒中寻找短暂解脱和极致快乐的情感。诗中的孤独和无奈,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思考,都让人感同身受。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