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许询诗

仰观大造,俯览时物。机过患生,吉凶相拂。智以利昏,识由情屈。

野有寒枯,朝有炎郁。失则震惊,得必充诎。

峨峨高门,鬼窥其庭。弈弈华轮,路险则倾。前辀摧轴,后鸾振铃。

将队竞奔,诲在临颈。达人悟始,外身遗荣。

遗荣荣在,外身身全。卓哉先师,修德就闲。散以玄风,涤以清川。

或步崇基,或恬蒙园。道足匈怀,神栖浩然。

咨余冲人,禀此散质。器不韬俗,才不兼出。敛衽告诚,敢谢短质。

冥运超感,遘我玄逸。宅心辽廊,咀嚼妙一。

孔父有言,后生可畏。灼灼许子,挺奇拔萃。方玉比莹,拟兰等蔚。

寄怀大匠,仰希遐致。将隆千仞,岂限一匮。

自我提携,倏忽四周。契合一源,好结回流。泳必齐味,翔必俱游。

欢与时积,遂隆绸缪。一日不见,情兼三秋。

矧乃路遐,致兹乖违。尔托西隅,我滞斯畿。寂寂委巷,寥寥闲扉。

凄风夜激,皓雪晨霏。隐机独咏,赏音者谁。

贻我新诗,韵灵旨清。粲如挥锦,琅若叩琼。既欣梦解,独愧未冥。

愠在有身,乐在忘生。余则异矣,无往不平。理苟皆是,何累于情。

□□□□,戒以古人。邈彼巢皓,千载绝尘。山栖嘉遁,亦有负薪。

量力守约,敢希先人。且戢谠言,永以书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东晋名士孙绰写给友人许询的哲理诗,通过自然与人生的对比,探讨如何超脱世俗得失、追求精神自由。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看透人生起伏(前16句) 诗人仰望天地、俯察万物,发现人生像坐过山车——机会稍纵即逝,福祸相伴相生。聪明人常被利益蒙蔽,判断力被情感左右。就像田野有枯草,朝廷有争斗,人得到就得意忘形("充诎"),失去就惊慌失措。那些高门大院看似显赫,实则暗藏危机;华丽马车遇到险路照样翻车。这里用"鬼窥其庭""路险则倾"等画面感强的比喻,揭示权势富贵的虚幻。

2. 智者的活法(17-28句) 真正的明白人("达人")看透本质:主动放弃虚荣反而能保全自身。诗人推崇道家超脱态度——像先贤那样漫步高山或隐居田园,让心灵沐浴自然("玄风""清川")。这里"道足匈怀,神栖浩然"八个字,生动描绘了精神充盈、自在如云的状态。

3. 知己情谊(29-48句) 笔锋转向与许询的友谊。诗人自谦才能普通,却幸运遇到许询这样如玉如兰的才子。用"齐味""俱游"形容志趣相投,甚至"一日不见,情兼三秋"直白表达思念。当两人分隔两地时,冬夜凄风、晨雪纷飞的景象("凄风夜激,皓雪晨霏")烘托出孤独感,而友人的新诗就像珠玉般珍贵,带来慰藉。

4. 生活哲学总结(最后20句) 提出核心观点:肉身带来烦恼("愠在有身"),忘我才能快乐。只要道理通达,情绪就不会受困。最后以古代隐士(巢父、四皓)为例,主张量力而行、安守本分,把这些道理永远记在衣带上("书绅"),体现务实的人生态度。

全诗特色在于: - 用"高门鬼窥""华轮倾覆"等鲜活的意象说理 - 将道家思想融入生活观察,既有"神栖浩然"的飘逸,也有"量力守约"的踏实 - 对友谊的描写真挚动人,从思想共鸣到日常思念,展现文人交往的雅趣

本质上,这是乱世中一位知识分子的人生总结:看透荣华虚幻,在自然与友情中寻找安宁,用达观智慧化解现实压力。诗中"失则震惊,得必充诎"等句,对现代人面对得失的心态仍有启示。

孙绰

(314—371)东晋太原中都(今晋中榆次)人,字兴公。孙楚孙。少以文称。初居会稽,游放山水。与许珣并为玄言诗人,亦能赋,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自谓掷地有金石声,为当时文士之冠。名公之碑,必请绰为文。除著作佐郎,累迁廷尉卿,领著作。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孙廷尉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