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声将月短,草色与秋长。
比屋歌黄竹,何人撼白榆(以上见张为《主客图》)。
好看如镜夜,莫笑似弓时(《新月》,见《吟窗杂录》)。
江湖水清浅,不足掉鲸尾。
饮水狼子瘦,思日鹧鸪寒。
一鼎雄雌金液火,十年寒暑鹿麑裘。
寄语东流任斑鬓,向隅终守铁梭飞(以上见《北梦琐言》)。
乾坤见了文章懒,龙虎成来印绶疏。
近来世上无徐庶,谁向桑麻识卧龙(见《钓矶立谈》)。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像一幅拼贴画,把不同季节、不同场景的碎片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意境。我们分段来看:

1. 自然观察部分 "蝉声将月短,草色与秋长"用对比手法写夏秋之交:蝉鸣让夏夜显得更短暂,而野草在秋意中却显得格外绵长。就像我们觉得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快,而忧郁的情绪会拉长时间感。

2. 生活图景 "比屋歌黄竹"描绘邻里传唱的民歌,"何人撼白榆"用白榆树象征摇钱树,暗含对金钱社会的疑问。这两句像两个电影镜头,一个拍市井生活,一个拍社会现象。

3. 新月比喻 把新月比作镜子和弯弓,提醒人们不要只喜欢满月如镜的夜晚,也要欣赏新月如弓的美。这就像在说不要只追求完美,也要懂得欣赏残缺之美。

4. 人生感慨 "江湖水清浅"等句用鲸鱼、狼、鹧鸪等动物作比喻:环境限制抱负(浅水养不了鲸),执念使人消瘦(狼惦记喝水变瘦),思念带来寒意(鹧鸪因思念阳光而觉冷)。这些都在说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5. 最后议论 直接表达对世道的看法:当社会不再重视真才实学(徐庶指代人才),再有本事的人(卧龙指诸葛亮)也只能隐居乡野。就像现在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全诗特点: - 像蒙太奇手法拼接画面 - 善用动物、自然现象作隐喻 - 既有细腻观察(如新月变化),又有社会批判 - 最后落脚于怀才不遇的主题,但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

这些诗句虽然来自不同场合,但组合起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的敏锐感知,以及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无奈。就像用诗歌碎片拼出一面反映时代的镜子。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