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淮王高宴动江都,曾忆狂生亦坐隅。九里楼台牵翡翠,
两行鸳鹭踏真珠。歌听丽句秦云咽,诗转新题蜀锦铺。
惆怅晋阳星拆后,世间兵革地荒芜。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江都》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以及宴会背后的历史沧桑和现实悲凉。

首先,诗的开头提到了“淮王高宴动江都”,这是在说淮王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整个江都都为之震动。这里不仅展现了宴会的豪华和热闹,也暗示了淮王的权势和影响力。

接着,“曾忆狂生亦坐隅”则回忆起过去,曾经那些不拘小节的文人墨客也曾在这样的宴会中坐过角落。这里透露出一种怀旧的情绪,仿佛在感慨时光流转,人事已非。

“九里楼台牵翡翠,两行鸳鹭踏真珠”这两句描绘了宴会场地的奢华景象,楼台高耸,装饰华丽,连鸳鸯和鹭鸟都仿佛踩在珍珠上。这种夸张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宴会的富丽堂皇。

“歌听丽句秦云咽,诗转新题蜀锦铺”则转向了宴会的艺术氛围,歌声中带着忧伤,诗句里充满了新意。这里的“秦云咽”和“蜀锦铺”都是借用了典故,表达了歌声的悲凉和诗意的丰富。

最后,“惆怅晋阳星拆后,世间兵革地荒芜”揭示了宴会背后的深层含义。诗人感叹晋阳(古代地名,象征繁华)的衰落,星斗离散,世间战乱频发,土地荒芜。这种对比让读者感受到繁华背后的凄凉和历史的无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场盛大的宴会,展现了权势与繁华,但最终却落脚于对历史变迁和现实苦难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繁华的时刻,也不能忘记历史的重负和现实的艰难。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