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前身

广智绍兴初,有僧清首坐。
颇亦有禅学,非但严经课。
吾祖知其人,尊之如达磨。
延归羞香饭,间亦闲相过。
祖时年已老,无孙继耕播。
耿耿常在念,不敢与人言。
此僧偶闻之,使之祷佛前。
且云韶国师,道场在玉泉。
凡人求男女,如观音应缘。
祖遂相约往,此僧遽欣然。
是夕僧坐逝,有偈人共传。
祖即焚香拜,前诺师岂负。
灵魄决不昧,请与师同去。
祖如师在日,拱手侍行步。
既至即影响,幡脚转不住。
已而得吉卜,有孙生岁暮。
人云所生孙,即是师前身。
往来无处验,虚实何足论。
识者闻之笑,愚者以为真。
可怜滕氏子,一生命穷薄。
晚逃儒者佛,两缘无所觉。
若果是此僧,无乃行路错。
聊复成此诗,一任人贬駮。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记前身》讲述了一个关于轮回转世的故事,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人们对命运的思考和对宗教信仰的疑惑。

诗的开头提到了一位名叫清首坐的僧人,他不仅精通禅学,还严格遵守佛经的修习。诗人的祖父非常敬重他,把他当作达摩祖师一样的人物。祖孙二人常一起吃饭,僧人偶尔也会来拜访。然而,诗人的祖父年事已高,没有孙子继承家业,这让他内心焦虑,但又不敢向人诉说。

有一次,僧人偶然听说了祖父的忧虑,便建议他去佛前祈祷,并提到韶国师的道场在玉泉,那里求子非常灵验。祖父听从了建议,决定和僧人一起去祈祷。然而,就在出发的前一晚,僧人突然坐化(即平静地去世),并留下了一首偈语(佛教中的诗句)。祖父虽然感到意外,但仍然按照约定前往祈祷,并最终得到了吉兆,年底果然生了一个孙子。

人们纷纷传说,这个孙子就是那位僧人的转世。然而,诗人对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无法验证的,更像是人们的想象。他调侃道,如果这个孙子真的是僧人的转世,那僧人岂不是走错了路,从佛门转世到了儒家?诗人最后表示,自己写下这首诗,任凭人们去评判和质疑。

这首诗的精髓在于它探讨了命运、轮回和信仰的复杂关系。诗人通过一个看似神秘的故事,表达了对因果报应和转世之说的怀疑,同时也反映了普通人对这些超自然现象的矛盾心理。诗中的祖父代表了虔诚的信徒,而诗人则代表了理性的质疑者,两者的对比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思考价值。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通过简单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引发读者对命运和信仰的思考,既有趣味性,又有哲理性。诗人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这种开放式的结尾增加了作品的回味空间。

滕岑

滕岑(一一三七~一二二四),字元秀,严州建德(今浙江建德东北)人。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一一五九)领乡荐,屡试进士不第。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特奏名,调徽州歙县尉。终母忧,再调温州平阳县丞,秩满监南岳庙。宁宗嘉定十七年卒,年八十八。有诗集,已佚。事见《桐江集》卷一《滕元秀诗集序》。滕岑诗,据《瀛奎律髓》、《永乐大典》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