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无渡河

河源来自昆崙西,滔天沃日无津涯,擢夫渔子不敢窥。
公欲径渡公诚痴,痴公溺死如⑴何为。
竟委骨肉于蛟螭,徒使万古箜篌悲。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公无渡河》讲的是一个固执的渡河人最终溺亡的悲剧故事,用现代视角来看,可以这样理解:

1. 画面感十足的灾难场景 开头三句像电影镜头:黄河源头在昆仑山,河水汹涌得遮天蔽日,连经验丰富的船夫和渔民都不敢靠近。这里用"滔天沃日"(浪高得能浇湿太阳)这种夸张手法,让人瞬间感受到洪水的恐怖。

2. 固执引发的悲剧 主角"公"明明看到危险却偏要硬闯,结果白白送命。诗人用"痴"字点出关键——这不是勇敢,而是无知的固执。就像现实中有人无视警告牌擅闯禁区,最终害人害己。

3. 死亡背后的连锁反应 最扎心的是"竟委骨肉于蛟螭"这句。死者倒是解脱了,却把亲人遗骨喂了水中怪物(蛟螭),活着的人只能永远用箜篌(古代乐器)弹奏哀歌。这揭示了悲剧的延续性——一个人的冲动会拖累整个家庭。

4. 现代启示 表面是渡河事故,实则隐喻人生选择: - 面对不可抗力(如自然规律、社会规则),硬扛只会自食恶果 - 冲动决策的代价往往由家人承担 - 历史上类似悲剧总在重演("万古悲"),人类却总不吸取教训

全诗短短七句,既有视觉冲击力又含深刻哲理,像一则浓缩的寓言。今天读来依然警醒:认清现实量力而行,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的爱护。

释文珦

释文珦(一二一〇——?)(生年据本集卷一〇《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馀。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潜山集》十二卷。事见集中有关诗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