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石首城诗
白圭尚可磨,斯言易为缁。
虽抱中孚爻,犹劳贝锦诗。
寸心若不亮,微命察如丝。
日月垂光景,成贷遂兼兹。
出宿薄京畿,晨装抟鲁飔。
重经平生别,再与朋知辞。
故山日已远,风波岂还时。
苕苕万里帆,茫茫终何之。
游当罗浮行,息必庐霍期。
越海凌三山,游湘历九嶷。
钦圣若旦暮,怀贤亦凄其。
皎皎明发心,不为岁寒欺⑴。
虽抱中孚爻,犹劳贝锦诗。
寸心若不亮,微命察如丝。
日月垂光景,成贷遂兼兹。
出宿薄京畿,晨装抟鲁飔。
重经平生别,再与朋知辞。
故山日已远,风波岂还时。
苕苕万里帆,茫茫终何之。
游当罗浮行,息必庐霍期。
越海凌三山,游湘历九嶷。
钦圣若旦暮,怀贤亦凄其。
皎皎明发心,不为岁寒欺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的作品,表达了他离开故乡时复杂的心情和对未来的迷茫。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开篇的比喻 诗人用"白圭尚可磨"(白玉还能被磨黑)比喻自己的清白名声容易被谣言玷污,虽然内心正直("中孚爻"指诚信的卦象),却仍要遭受诽谤("贝锦诗"指谗言)。这反映了他对官场险恶的无奈。
2. 旅途的孤独感 "寸心若不亮"到"茫茫终何之"这几句,写他像风中蛛丝般脆弱的命运,乘船离开时望着越来越远的故乡山水,内心充满对未知前途的迷茫。"万里帆"和"茫茫"的描写特别能让人感受到漂泊无依的心境。
3. 故作洒脱的自我安慰 后半段提到罗浮山、庐山、三神山、九嶷山等名山,看似在规划游山玩水的行程,实则用"钦圣若旦暮"(敬仰圣贤却觉得他们遥不可及)透露着理想难以实现的苦涩。最后"皎皎明发心"两句,表面说自己的初心不会被严寒摧折,实则暗含自我鼓励的悲壮感。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明明心里充满被排挤的委屈和对未来的不安,却还要强撑出洒脱的样子。这种"带着伤口微笑"的矛盾心理,通过山水意象和典故自然流露出来,让现代读者也能共鸣那些"成年人的崩溃都要藏好"的瞬间。
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