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骞右丞省中暮望

故事闲台阁,仙门蔼已深。旧章窥复道,云幌肃重阴。
玄律葭灰变,青阳斗柄临。年光摇树色,春气绕兰心。
风响高窗度,流痕曲岸侵。天门总枢辖,人镜辨衣簪。
日暮南宫静,瑶华振雅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在官署中静望的闲适画面,充满了对时光流转和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

开头两句说官署里的旧事已经淡去,仙门(可能指官署的高门)显得幽深寂静,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接着写诗人看到旧日的规章,望见复道(楼阁间的架空通道),云霞般的帷帐让阴影显得庄重,这些细节勾勒出一个安静而略带威严的办公环境。

中间部分用自然现象来表现季节变化:律管中的葭灰(古代测节气用的芦苇灰)飞动预示节气更替,北斗星柄指向东方说明春天到来。树色随光阴摇曳,春意萦绕在兰草间,通过动态的景物传递出时光的流动感。

随后描写感官体验:风声从高窗掠过,水流痕迹蜿蜒侵蚀河岸,这些自然声响和痕迹打破了静谧,却又融入其中。最后以"天门"(可能指官署大门)总领全局,"人镜"(明镜或明察之人)分辨官员衣冠,暗示这里既是政务要地,也是明辨是非之所。

结尾处暮色中的官署更显宁静,只有美玉般的琴音(瑶华)回荡,将整首诗定格在一个高雅平和的瞬间。全诗通过官署暮景与自然变化的交织,表达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满足和对时光的诗意感悟,文字清丽而不失庄重。

杨炯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