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感怀

骨肉乐完聚,贫贱生别离。
连年远行役,心死精力疲。
世途所履历,半篇《北征》诗。
兹行怀倍恶,重与诸子辞。
大女甚哽咽,欲语声不随。
意云爷早返,免我日夜思。
次子病初起,阿母亲扶持。
母子相对泣,侍婢亦惨凄。
幼女初发疹,生死未可知。
眼瘇不见我,涕泪寻缝垂。
侵晨当发脚,眷恋住移时。
有爱不忍割,爱反割我肌。
堂上白头父,相送立如痴。
生我乏孝养,重累反相遗。
天晚日色薄,庭叶响枯枝。
萧萧北风急,瘦马那可骑。
欲求斗升禄,活此老少饥。
苦无辟谷术,可免尘网羁。
栗里乞菊本,淮南分桂枝。
三聘不肯顾,清风满茅茨。
卧龙此时起,霖雨八极施。
而我干明主,已枉人共知。
操竽向齐门,定启后世疑。
古来豪杰士,所困惟蒸炊。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真挚感人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贫寒书生为谋生离家的辛酸场景,展现了古代底层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家庭温情。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离别之痛(开头到"瘦马那可骑") - 用对比手法开篇:富人享受天伦之乐,穷人却要骨肉分离。诗人连年奔波,心力交瘁,就像杜甫《北征》中写的战乱流离。 - 通过四个孩子的特写镜头展现撕心裂肺的离别:大女儿哭到失声,次子带病送别,幼女生死未卜却看不见父亲,老父亲默默站立送行。这些细节像电影画面,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家人抱头痛哭的场景。

2. 生存困境("欲求斗升禄"到"可免尘网羁") - 直言离家只为挣"斗升禄"(微薄薪水)养家,像被困在网中的鱼无法挣脱现实束缚。用"辟谷术"(不吃饭的仙术)的比喻,幽默中带着苦涩,说要是能成仙就不用为生计发愁了。

3. 精神坚守(最后八句) - 用陶渊明爱菊、淮南小山写《招隐士》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穷但有骨气。特别提到诸葛亮"三顾茅庐"的典故,表面说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实际暗含怀才不遇的委屈。 - 结尾点出残酷现实:古来英雄好汉,也常被一顿饭难倒。用"蒸炊"(做饭)这样接地气的词,把崇高理想和生存需求巧妙结合。

全诗最大特点是用家庭琐事写大时代悲剧。诗人不直接说朝廷腐败,而是通过孩子生疹子、老父送行这些生活细节,让读者感受到普通人生活的艰难。语言像唠家常般朴实,但字字血泪,比如写小女儿"涕泪寻缝垂",眼泪顺着脸上疹子的缝隙流下,这个细节特别揪心。

诗中既有对家庭的愧疚("生我乏孝养"),又有对理想的坚持("清风满茅茨"),这种矛盾心理通过喂马、哭别等日常场景自然流露,比直接抒情更有感染力。最后用"豪杰困于炊"的反差收尾,道尽古今寒门学子的共同命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