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红英 春雨惜花

莺声寂。鸠声急。柳烟一片梨云湿。惊人困。教人恨。

待到平明,海棠应尽。

青无力。红无迹。残香剩粉那禁得。天难准。晴难稳。

晚风又起,倚阑争忍。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雨摧花的伤感画面,通过声音、色彩和触感的细腻描写,传递出对春光易逝的无奈与哀愁。

上片以鸟鸣声开篇——黄莺静默、斑鸠急促,暗示天气突变。柳絮如烟、梨花带雨的湿润感扑面而来,让人联想到被雨水打湿的云朵。春雨惊醒了昏昏欲睡的人,更让人怨恨的是:等不到天亮,娇嫩的海棠恐怕就要被风雨摧残殆尽了。这里用"应尽"二字,带着心疼的预感。

下片转向雨后场景:绿叶蔫蔫地垂着(青无力),落红消失得无影无踪(红无迹),仅存的香气和零星花瓣更让人心碎。诗人埋怨天气反复无常,刚放晴又转阴,傍晚突然刮起的风,让倚栏远眺的人怎么忍心再看这残败的景象?最后"争忍"(怎忍)的诘问,把惜花之情推向高潮。

全词像一组蒙太奇镜头:从雨前到雨后,从听觉到视觉,从怨恨到心痛,层层递进。最妙的是把无形的"风"和抽象的"恨"都写得可以触摸,让读者仿佛能闻到残香、感受到栏杆的冰凉,这种通感手法特别打动人。看似在惜花,实则寄托着对一切美好事物易逝的感伤,就像我们面对转瞬即逝的春天时,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