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其二 阅报有感
世界原多事,杀气自萧森。
渐听太平洋上,伐鼓与摐金。
甚么和平协约,甚么裁军会议,角逐枉操心。
料得暴风雨,末日快将临。
试看他,希特勒,史丹林。
形成壁垒,磨拳擦掌势骎骎。
谁是人民阵线,谁是法西体系,那肯复沉吟。
但有匡时愿,共报国仇深。
渐听太平洋上,伐鼓与摐金。
甚么和平协约,甚么裁军会议,角逐枉操心。
料得暴风雨,末日快将临。
试看他,希特勒,史丹林。
形成壁垒,磨拳擦掌势骎骎。
谁是人民阵线,谁是法西体系,那肯复沉吟。
但有匡时愿,共报国仇深。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于二战前夕,作者通过报纸新闻敏锐捕捉到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紧张气息。全词用直白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国际局势。
上阕开头就像打开报纸头条:世界局势紧张("杀气萧森"),太平洋上战鼓擂动。作者讽刺当时虚伪的国际会议("和平协约""裁军会议"),认为这些表面功夫毫无意义,就像暴风雨前的宁静,大战一触即发。这里用"暴风雨"比喻战争,形象地传达出山雨欲来的压迫感。
下阕直接点名当时的风云人物——希特勒和斯大林,描写两大阵营摩拳擦掌的对峙场面("磨拳擦掌势骎骎")。"人民阵线"和"法西体系"的对比,反映出当时世界分化为民主与独裁两大阵营的格局。最后两句是词眼,表达了普通人在乱世中的担当:虽然国际形势复杂,但只要怀着救国之心("匡时愿"),就该团结一致对抗共同的敌人。
全词最精彩的是将严肃的政治议题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诗词语言。比如用"伐鼓摐金"形容军备竞赛,用"磨拳擦掌"表现备战状态,这些生活化的比喻让读者能直观感受战前氛围。作者站在普通人视角,既清醒认识到战争的不可避免,又呼吁超越政治立场的爱国情怀,这种现实关怀使作品超越时代,至今读来仍能引发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