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江山信美非吾土,漂泊栖(qī)迟近百年。
江山确实美好但这里不是我的故乡,我漂泊异乡暂栖于此已经将近百年。
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青山、屋舍、坟墓、田地、曲折的流水和家乡的相同,没有什么区别,但我不能忍受梦中醒来听到杜鹃凄苦的鸣叫声。
梦觉:梦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山确实美好但这里不是我的故乡,我漂泊异乡暂栖于此已经将近百年。
青山、屋舍、坟墓、田地、曲折的流水和家乡的相同,没有什么区别,但我不能忍受梦中醒来听到杜鹃凄苦的鸣叫声。
注释
至正:1341年,元顺帝改年号为“至正”,这一年(农历辛巳年)的寒食日,写了这首诗,给自己的弟弟子侄辈们看。
梦觉:梦醒。
简析
寒食时节,诗人与族中后辈祭扫先人之墓,不禁感慨系之。首句以三国时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曾何足以少留”语意,抒发故土之情。意谓此地虽富饶美丽,却非故乡,不免有漂泊离根之感。虞集家乡本在四川,自其父迁居江西,至今已有多年。面对葬于异乡的先人坟茔,故土之思就更加强烈了。富足的江南水乡,怎能隔断对蜀中故土的深切思念。每当清晨醒来,杜宇之啼声声萦耳,此种情怀更显得刻骨铭心。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寒食节(古代祭祖节日)时对家族漂泊命运的感慨。
前两句"江山信美非吾土,漂泊栖迟近百年"意思是:虽然眼前的山水确实很美,但这里终究不是我们家族的故土。我们这一族人漂泊流离、寄人篱下的状态已经持续近百年了。这里的"近百年"可能是虚指,强调漂泊时间之长。
后两句"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描绘了具体场景:山间的房舍和祖先的墓地都临水而建,每当从梦中醒来,听到杜鹃的啼叫声就更加伤感。杜鹃在古代诗词中常代表思乡之情,它的叫声像在说"不如归去"。
全诗的精髓在于: 1. 通过"美丽却非故土"的对比,突出深重的乡愁 2. 用"百年漂泊"展现家族命运的沧桑 3. 选取寒食节这个特定时节,强化祭祖思亲的情感 4. 最后用杜鹃啼声这个经典意象,让抽象的乡愁变得可感可闻
诗人没有直接哭诉,而是用山水、房舍、墓地、鸟鸣这些日常景物,含蓄地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漂泊的苦楚,这种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