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乌溪
风涛激石响,流水无尽时。
落日悬大树,往来照别离。
我车既已殆,我马亦已疲。
河梁不可见,伥伥将何之。
进退两艰难,踯躅水之湄。
行人招舟子,相望隔一涯。
南风打双桨,逆浪来迟迟。
过客争渡喧,或遗白接离。
临深凛庭训,舟船防崄巇。
任人更⑴杂踏,独立终游移。
舟子向我道,履险常如夷。
几见恶风浪,祸及弄潮儿。
舟子致殷勤,步履相扶持。
摄衣与褰裳,水性素不知⑵。
未除酸腐气,嘲笑又奚辞。
昔过⑶乌溪桥,桥长命如丝。
今渡乌溪舟,舟小使人悲。
转瞬通隔岸,前村露酒旗。
回首望故乡,空⑷歌长相思。
落日悬大树,往来照别离。
我车既已殆,我马亦已疲。
河梁不可见,伥伥将何之。
进退两艰难,踯躅水之湄。
行人招舟子,相望隔一涯。
南风打双桨,逆浪来迟迟。
过客争渡喧,或遗白接离。
临深凛庭训,舟船防崄巇。
任人更⑴杂踏,独立终游移。
舟子向我道,履险常如夷。
几见恶风浪,祸及弄潮儿。
舟子致殷勤,步履相扶持。
摄衣与褰裳,水性素不知⑵。
未除酸腐气,嘲笑又奚辞。
昔过⑶乌溪桥,桥长命如丝。
今渡乌溪舟,舟小使人悲。
转瞬通隔岸,前村露酒旗。
回首望故乡,空⑷歌长相思。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渡乌溪》描绘了一个旅人在渡口面对湍急河流时的复杂心境,通过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生中进退两难的困境与豁然开朗的转折。
1. 自然与人的对抗(前八句) 开篇用"风涛激石响"营造出河流的凶险,流水声仿佛在提醒时间流逝。夕阳挂在大树上,光影交错间照见离别场景,暗示旅途的孤独。疲惫的车马和消失的桥梁,刻画出旅人面对自然阻隔时的无力感——既不能前进,又无法后退,只能在河边焦灼徘徊。
2. 渡河中的众生相(中段) "行人招舟子"开始出现转机。南风逆浪中,渡船缓慢驶来,诗人观察到争渡的喧闹人群,有人连帽子(白接离)都被挤掉了。这里通过"临深凛庭训"的典故(源自《论语》"如临深渊"的谨慎教诲),暗示自己面对风险时的警惕,与周围人的莽撞形成对比。船夫那句"履险常如夷"堪称金句——经验者看似的平常事,对新手却是巨大挑战。
3. 心境转变与顿悟(后段) 在船夫搀扶下,书生笨拙地撩衣登船,自嘲"酸腐气"未消。过溪时想起曾经走过的险桥("桥长命如丝"的比喻绝妙),此刻的小舟同样令人心惊。但转折发生在"转瞬通隔岸"——困境往往在坚持后突然化解,对岸酒旗招展的热闹景象,与开篇的苍凉形成强烈反差。最后回望故乡的思念,让这场物理空间的穿越升华为心灵成长之旅。
核心魅力: 诗人把一次普通渡河写成惊心动魄的冒险,用"水"象征人生困境。船夫代表经验智慧,书生象征初出茅庐的忐忑,而最终抵达彼岸的喜悦,传递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生命哲理。诗中"逆浪来迟迟"与"转瞬通隔岸"的节奏变化,尤其能引发普通人面对困难时的共鸣——最黑暗的时刻往往预示曙光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