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酺 和秋岳春忆
忆柳如烟,乌啼月,江左琅邪何处。
高楼红树里,有银筝纨扇,与花相妒。
六代莺声,三山草色,曾记游人来否。
芳怀随云收,悔东华走马,此行原误。
更风满败梧,日斜横笛,燕穿絮飞。
包胥无一旅。
看公等、歌舞夸南渡。
为问取、夷吾往矣,祖逖何如,绣芙蓉、那能频顾。
梦逐江流去,还懊恼、数峰遮住。
料难到、家山路。
菱花怜我,萧索长卿非故。
倩谁百金买赋。
高楼红树里,有银筝纨扇,与花相妒。
六代莺声,三山草色,曾记游人来否。
芳怀随云收,悔东华走马,此行原误。
更风满败梧,日斜横笛,燕穿絮飞。
包胥无一旅。
看公等、歌舞夸南渡。
为问取、夷吾往矣,祖逖何如,绣芙蓉、那能频顾。
梦逐江流去,还懊恼、数峰遮住。
料难到、家山路。
菱花怜我,萧索长卿非故。
倩谁百金买赋。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以江南春景为背景,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和人生感慨。
上阕用绚丽的笔触描绘记忆中的江南春色:柳烟朦胧、乌啼月夜、高楼红树间有佳人弹筝执扇,与鲜花争艳。六朝古都的莺啼草色,曾是游人如织的繁华景象。但随后笔锋一转,用"败梧""斜阳""飞絮"等意象,暗示美好时光已如过眼云烟。
下阕转入深沉的历史反思。借用"包胥哭秦庭"的典故,讽刺南渡君臣只知歌舞享乐,却无复国之志。通过追问管仲、祖逖等历史名将何在,暗喻当今缺乏力挽狂澜的英才。结尾以"数峰遮家山""菱花照憔悴"的意象,将个人漂泊之痛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
全词最动人处在于:用华美的春景反衬沧桑巨变,将个人际遇置于历史洪流中审视。就像用彩色胶片记录黑白记忆,越是描写得明媚动人,越凸显出物是人非的凄凉。词人没有直白说教,而是让读者在绚烂与衰败的强烈对比中,自然感受到那份刻骨铭心的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