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砚歌
悠悠人海人岂知,岂知信国砚在斯。
二公英灵亘天壤,相友相于日来往。
二砚相望五百年,嘉会之礼无因缘。
得邀谢砚访文砚,是有鬼神非偶然。
文山砚在叠山右,端州洵坚歙不后。
此几此几逢今辰,此堂此堂记春昼。
炷香敬为双忠悲,再拜恭惟两丈寿。
丹心诗未题零丁,伯颜兵未趋皋亭。
公方性豪厚奉己,砚亦务寡稀劳形。
转茶坂头初旅食,建阳市上罕交识。
公祇麻衣哭向东,砚应黧面愁古北。
何荣何悴贞节同,见二砚不见二公。
墨而拓铭即钟鼎,匣而分手仍萍蓬。
堂闲几净意缱绻,一片清气留虚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二砚歌》通过描写两块砚台(文节桥亭砚和玉带生砚)的故事,抒发了对两位忠臣(文天祥和谢枋得)的敬仰,同时寄托了作者对忠诚气节的赞美。
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砚台的象征意义 诗中的两块砚台分别属于南宋忠臣文天祥(文山)和谢枋得(叠山)。砚台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两位忠臣精神的象征。作者通过“未见”与“在斯”的对比,表达了对两位先贤的追思。
2. 忠臣精神的永恒 “二公英灵亘天壤”是说文天祥和谢枋得的精神永存天地之间。他们虽然相隔五百年,但精神相通,就像两块砚台虽然分离,却因忠义而“相望”。
3. 命运的偶然与必然 作者认为能同时见到两块砚台并非巧合,而是冥冥之中有天意(“是有鬼神非偶然”)。这种安排仿佛让两位忠臣跨越时空“相聚”,令人感慨。
4. 从砚台联想到历史 诗中提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和南宋灭亡的历史(“伯颜兵未趋皋亭”),通过砚台让人回想起两位忠臣在国家危难时的坚守。即使后来生活困顿(“转茶坂头初旅食”),他们依然保持气节,砚台也陪伴他们经历荣辱。
5. 对忠义的敬仰 最后,作者通过“炷香敬为双忠悲”直接表达对两位忠臣的缅怀。砚台虽沉默无言,却承载着“一片清气留虚空”——即忠贞不渝的精神永远留存。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以小见大:通过两块砚台,串联起两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让读者感受到平凡物件背后的厚重历史。 - 情感真挚:作者对忠臣的敬仰之情贯穿全诗,没有空洞说教,而是通过具体意象(如砚台、香火)自然流露。 - 时空交错:将历史与现实、物品与精神交织在一起,既有物是人非的怅惘,又有精神永存的慰藉。
普通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物质本身,而在于它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就像诗中的砚台,历经沧桑仍能让人感受到忠臣的凛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