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云 扬州感旧追悼西樵荔裳伯吁介夫诸先生并怀阮亭豹人穆倩定九舟次无言诸公

扬州何限好,无情江水,送去渺天涯。
风流推宋玉,更有乌衣,门第旧琅琊。
珠帘璧月,宾徒盛、多少繁华。
记当年、水楼烟郭,满地采莲娃。
伤嗟。
一城画鼓,两岸红灯,共万家鸳瓦。
都付与、风彫菰米,浪打蘋花。
牧之已老青楼换,重经过、帽侧檐斜。
风定处,隔江隐隐琵琶。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对扬州的深深怀念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感慨。词的开头,作者用“扬州何限好”来表达扬州的无尽美好,紧接着却用“无情江水”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将美好的记忆带向遥远的过去,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

接下来,作者提到“风流推宋玉”,借用宋玉的典故来赞美扬州的文采风流,又提到“门第旧琅琊”,暗示扬州曾是豪门望族的聚集地。这里,作者通过历史人物和典故,进一步渲染了扬州曾经的繁华盛景。

“珠帘璧月”和“宾徒盛、多少繁华”则具体描绘了扬州昔日的富丽堂皇和热闹非凡的景象。作者回忆起当年扬州的水楼、烟郭以及满地的采莲娃,展现了充满生活气息的美好画面。

然而,这一切都已成过去。词的下阕,作者用“伤嗟”一词,表达了对逝去繁华的深深叹息。他描绘了“一城画鼓,两岸红灯”的盛况,但这些都已“付与、风彫菰米,浪打蘋花”,意味着昔日的繁华已被时间和自然的力量所消磨。

“牧之已老青楼换”一句,借用杜牧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年华老去、世事变迁的感慨。他重游扬州,却发现一切都已改变,自己也不复当年,“帽侧檐斜”形象地描绘了他此时的落寞与无奈。

最后,词的结尾“风定处,隔江隐隐琵琶”则留下了一抹余韵。风停了,江面上传来隐隐的琵琶声,仿佛在诉说着扬州的过去和现在,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整首词通过对扬州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深深感慨。词中巧妙运用典故和意象,既展现了扬州的独特魅力,又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