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杂兴五首
虞韶九奏音犹在,只是巴童自弃遗。
闲卧清秋忆师旷,好风摇动古松枝。
一顾成周力有馀,白云闲钓五溪鱼。
中原莫道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
长爱真人王子乔,五松山月伴吹箫。
从他浮世悲生死,独驾苍鳞入九霄。
越里娃童锦作襦,艳歌声压郢中姝。
无人说向张京兆,一曲江南十斛珠。
云堆西望贼连营,分阃何当举义兵。
莫道羔裘无壮节,古来成事尽书生。
闲卧清秋忆师旷,好风摇动古松枝。
一顾成周力有馀,白云闲钓五溪鱼。
中原莫道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
长爱真人王子乔,五松山月伴吹箫。
从他浮世悲生死,独驾苍鳞入九霄。
越里娃童锦作襦,艳歌声压郢中姝。
无人说向张京兆,一曲江南十斛珠。
云堆西望贼连营,分阃何当举义兵。
莫道羔裘无壮节,古来成事尽书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组诗描绘了闲居生活中的各种感慨,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讽刺,还夹杂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每首诗独立成篇,但整体都围绕"闲居杂兴"的主题展开。
第一首: 诗人听着古典音乐(虞韶九奏),感叹现在的人已经不懂得欣赏。他躺在秋天里想起古代音乐大师师旷,看着风吹动古松,有种超然物外的感觉。这里用"好风摇动古松枝"这个画面,表达了对高雅艺术的向往。
第二首: 用钓鱼的悠闲生活(白云闲钓)来对比现实政治。说中原不是没有人才(麟凤),而是朝廷不会用人(皇家结网疏)。这是对当时人才选拔制度的委婉批评。
第三首: 写向往神仙生活。提到仙人王子乔在五松山月下吹箫的场景,说不管俗世怎么看待生死,自己想像仙人一样乘龙升天。表达了想要超脱世俗烦恼的愿望。
第四首: 描写歌舞升平的场景。越地小孩穿着锦缎衣服,歌声比郢都(古代音乐之都)的美女还要动听。但这么美妙的音乐,却没人告诉负责礼乐的官员(张京兆),暗示好东西被埋没了。用"一曲江南十斛珠"形容音乐珍贵。
第五首: 最后转到现实忧患。西边战事吃紧(贼连营),期待有人带兵平乱。反驳"穿羊皮袄的人没骨气"的说法,指出历来成大事的都是读书人。这是为书生正名,表达文人也能建功立业的思想。
整体来看,这组诗在闲适的生活描写中,穿插着对现实的关切。用历史典故和自然意象,委婉地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看法。语言清新自然,既有超脱的意境,又不失现实关怀,展现了古代文人"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矛盾心理。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