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擒逆首林爽文槛送过泉纪事①

木笼装囚语啾唧,兵卫簇成片云黑⑴。
不须露布曳长缣,夹道争看海东贼。
海东贼本一细民,岂读兵书习部勒。
结交无赖匿亡命,官索逋逃竟不得⑵。
半夜无端啸廷戈,杀吏攻城血流赤。
是时鼎沸虽披猖,猝起犹堪灭朝食。
后先航海诸宿将,持重养威示不测。
隔海调兵动几旬,兵添一万贼添亿。
孤城遂困重围中,糠籺俱空煮履革。
三番赴救阵未开,两路继援涂又塞⑶。
倘非庙算决大举,绝岛妖氛几时熄。
即今就缚入槛车,不过圈牢一豚腯。
若论经岁军赀费,千⑷两黄金一两骨。
时清岂许伏莽滋,事缓几成燎原欻。
一鼷乃须千钧弩,此事谁当任其罚⑸。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生动的画面和直白的语言,记录了一场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事件经过:像讲故事一样展开 - 开头像电影镜头:木笼囚车里的起义军首领林爽文叽叽喳喳说话,押送的士兵像黑云一样围着他。老百姓都挤在路边看这个"海东贼"(指台湾起义者)。 - 接着交代背景:林爽文原本是个普通百姓,不懂兵法,但结交了地痞流氓。官府追捕逃犯不力,最终酿成半夜起义,杀人攻城血流成河。 - 中间描写战况:清军起初轻敌,后来调兵遣将却行动迟缓,导致孤城被围,守军饿到吃皮带。援军三次都没突破包围,差点酿成大祸。

2. 深层思考:打仗背后的代价 - 诗人算了一笔账:抓住一个林爽文容易,但为了平叛花费的军费,相当于用千两黄金换一两人骨。讽刺朝廷小题大做,早该防微杜渐。 - 用比喻说理:就像用千斤巨弩打一只小老鼠,批评官府平时不作为,等事态严重才大动干戈,质问"这责任该谁负?"

3. 艺术特色:接地气的表现手法 - 用"煮履革"(煮皮带)这样具体的细节表现围城惨状 - "千两黄金一两骨"这种对比强烈的换算,让人直观感受到战争浪费 - 全篇像在说书,既有押送犯人的现场感,又有对事件来龙去脉的清晰叙述

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记录历史,更像一篇"调查报告",用老百姓都能懂的大白话,揭露了官府应对民变的失误和巨大成本,在今天看来依然发人深省。

赵翼

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