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萼红•道旁红梅八月忽放一蕊,和白石

野桥阴。
有三花两蕊,巾帻记曾簪。
烟雨黄肥,池亭绿净,芳事无奈消沈。
素商换、凉飔乍入,又树底、催老旧啼禽。
长老花光,故人何逊,乘兴谁临。
何意一枝春到,正疏桐影里,叶落惊心。
苍苔犹斑,丹霞独艳,幽径还耐追寻。
信仙梦、罗浮早觉,算今宵、应是价千金。
恍若倾城路逢,一顾情深。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八月里偶然发现路边红梅提前开花的惊喜,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理解:

1. 意外发现的惊喜(上片) - 开头写野桥边突然发现几朵红梅("三花两蕊"),让人想起古人把梅花插在头巾上的风雅往事。 - 但周围环境是烟雨朦胧、池塘寂静的初秋景象("黄肥"指秋叶,"绿净"写池水),本该是梅花凋零的季节。

2. 时光流逝的感伤(过渡) - 突然刮起的凉风("凉飔乍入")和树梢老鸟的啼叫,暗示季节变换、时光流逝。 - 这里用"长老花光"(梅花的光彩渐渐消失)和"故人何逊"(南朝爱梅诗人)的典故,表达对往日雅兴不再的惋惜。

3. 红梅报春的震撼(下片重点) - 转折出现在"一枝春到":本该在春天开放的梅花,竟在梧桐落叶的秋天绽放,给人强烈视觉冲击("叶落惊心")。 - 用"苍苔"的灰暗反衬"丹霞"般艳丽的红梅,突出其孤傲之美。说它"耐追寻",是鼓励人们不要错过这份意外之美。

4. 由实转虚的联想(结尾升华) - 由眼前梅想到"罗浮梦"的典故(传说有人梦见梅花仙子),把梅花比作无价之宝。 - 最后将梅花拟人化,比作路上偶遇的绝代佳人("倾城"),一眼就让人难忘,把惊喜感推向高潮。

全词亮点: - 用季节错位制造反差美:秋景中的春梅 - 善用色彩对比:苍苔的灰绿vs红梅的艳红 - 情感层层递进:从惊讶→怀旧→感动→沉醉 - 把普通赏梅写得像邂逅爱情般心动

现代启示: 生活中那些不期而遇的美好(比如秋天看到花开),往往最能打动人心。作者教会我们:要像发现珍宝一样珍惜这些意外惊喜,它们能让平凡的日子变得难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