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琵琶三首
掩抑危弦咽又通,朔云边月想朦胧。
当时谁佩将军印,长使蛾眉怨不穷。
一曲徘徊星汉稀,夜兰幽怨重依依。
忽似摐金来上马,南枝栖鸟尽惊飞。
破拨声繁恨已长,低鬟敛黛更摧藏。
潺湲陇水听难尽,并觉风沙绕杏梁。
当时谁佩将军印,长使蛾眉怨不穷。
一曲徘徊星汉稀,夜兰幽怨重依依。
忽似摐金来上马,南枝栖鸟尽惊飞。
破拨声繁恨已长,低鬟敛黛更摧藏。
潺湲陇水听难尽,并觉风沙绕杏梁。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夜听琵琶三首》通过琵琶乐声的起伏变化,勾勒出一幅边关将士与闺中思妇的动人画卷。
第一首以琵琶的断续琴音开篇,像极了边关的云雾和朦胧月色。诗人反问:当年是谁挂帅出征?让家中女子年年岁岁在琵琶声里寄托相思。这里用"蛾眉"代指女子,将军与思妇的对比,凸显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
第二首将琵琶曲调比作银河流动,夜深时更显哀怨。突然琴声转为铿锵,仿佛战士披甲上马的金属碰撞声,连南枝栖息的鸟儿都被惊飞。这个转折生动展现了音乐从柔到刚的张力,暗合思妇回忆往事的情绪起伏。
第三首描写急促的拨弦声承载着无尽愁绪,低头弹奏的女子更显哀伤。琴声如陇头流水般绵长,恍惚间仿佛风沙已席卷到闺房的雕梁画栋。这里用声音打通时空,让边塞风沙与闺阁场景重叠,强化了思念的穿透力。
全篇最妙处在于:始终用琵琶声作线索,把相隔千里的战场与闺房、征人与思妇紧密联结。那些咽涩的弦音、突变的节奏,既是音乐描写,更是情感密码,让读者在听觉想象中,感受到战争背景下普通人最真实的心灵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