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斋听讲诗

昔闻孔道贵,今睹释花珍。
至理乃悟寂,承禀实能仁。
示教虽三彻,妙法信平均。
信言主鄙俗,延情方慕真。
庶兹祛八倒,冀此遣六尘。
良思大车道,方愿宝船津。
长延永生肇,庶廗谅徐陈。
是节朱明季,灼烁治渠新。
霏云出翠岭,凉风起青蘋。
既餐甘露旨,方欲书诸绅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从儒家思想转向佛学的心路历程,以及在大自然中领悟佛理的体验。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思想转变(前八句) - 作者原本尊崇孔子学说("孔道贵"),如今被佛教智慧吸引("释花珍") - 领悟到佛家"寂灭"的真谛,感受到佛陀的慈悲("能仁"指释迦牟尼) - 虽然佛教教义深奥("三彻"指三乘佛法),但作者认为其中蕴含着平等的智慧

2. 修行决心(中间六句) - 坦言自己过去见识浅薄,现在决心追求真理 - 希望通过修行破除世俗偏见("八倒"指八种错误认知),超脱欲望困扰("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 - 把佛法比作"大车道"(喻普度众生)和"宝船"(喻渡人彼岸),渴望获得永生智慧

3. 自然悟道(后六句) - 在初夏时节("朱明季"指夏季),看到阳光照耀着新修的沟渠 - 云雾从青山升起,凉风吹动浮萍,这些自然景象让他感受到佛法的滋养("甘露"喻佛法) - 最后表示要把这些感悟牢记于心("书诸绅"指写在衣带上,意为铭记)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从儒入佛"的思想转变,展现古代文人的精神探索 - 将抽象佛理与具体景物结合,如用"宝船""甘露"比喻佛法 - 通过"翠岭""青蘋"等清新自然的描写,让深奥的佛理变得可感可知 - 记录了一个知识份子在儒佛思想碰撞中的真实心路历程

诗中"既餐甘露旨,方欲书诸绅"两句尤为动人,把领悟佛法比作品尝甘露,想要永远铭记这份心灵滋养,生动表达了获得精神启迪后的喜悦之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