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其三 题《华亭徐式如孝廉良钰女投水殉节行略》
惊望欃枪出,问当时,衣冠几辈,甘心从贼。
有女髫年能就死,省识冰心玉质。
竟葬,芦边水侧。
千载横云山上月,照孤城,常作秋霜色,魂在否,招谁得。
阿翁文字传金石,廿年前,名场相望,长江远隔。
今日挂蒲三泖路,幸得词坛相识,是名父,当生英物。
我辈浮沈真愧死,看裙钗,大节悬天日,歌未已,气雄直。
有女髫年能就死,省识冰心玉质。
竟葬,芦边水侧。
千载横云山上月,照孤城,常作秋霜色,魂在否,招谁得。
阿翁文字传金石,廿年前,名场相望,长江远隔。
今日挂蒲三泖路,幸得词坛相识,是名父,当生英物。
我辈浮沈真愧死,看裙钗,大节悬天日,歌未已,气雄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歌颂了一位年轻女子为坚守节操而投水自尽的壮烈事迹。
上阕开篇用"惊望"二字,营造出紧张氛围。"欃枪"(彗星)象征动乱年代,质问当时有多少读书人甘心投敌。接着笔锋一转,聚焦一位未成年少女(髫年),她宁愿投水而死也要保持纯洁品格(冰心玉质)。她的遗体葬在芦苇水边,但她的精神如同横云山上的明月,永远照耀着这座孤城,化作秋霜般凛然正气。
下阕转到现实。作者提到这位女子的父亲(阿翁)是著名文人,二十年前就与作者神交已久。如今作者来到三泖(松江别称)地区,有幸通过诗词结识这位父亲。作者感叹:我们这些苟活于世的男人实在羞愧,反观这位女子的崇高气节(裙钗大节),如同高悬的太阳般光明磊落。最后以慷慨激昂的歌声作结,突显了词作的雄浑气势。
全词通过对比手法(苟活男子vs贞烈女子),运用自然意象(明月、秋霜、太阳)烘托人物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气节的崇敬和对苟且者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