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子 枫隐寺感旧
弄丝杨。重过废馆,闲池顿起思量。正髣髴纸鸢旧处,依稀竹马儿时,巡檐绕墙。
当年无限风光。月照千山裙幄,莺啼一院糟床。渐舞榭成坟,歌台作寺,松雏已老,梅妻都嫁,祇剩乱涧,闲腾鼯鼬,矮坡斜下牛羊。
太苍茫、疏林一抔夕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重访一座荒废的旧地时的感慨,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苍凉感。
上片(前六句)写眼前所见: 开篇"弄丝杨"三字就勾勒出荒凉景象——杨柳枝条像丝线般杂乱飘荡。作者重访废弃的馆舍,看到干涸的池塘,突然勾起回忆。这里用"纸鸢""竹马"两个童年游戏作比喻,当年孩子们绕着屋檐围墙追逐嬉戏的热闹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下片(后十二句)写今昔巨变: 先用"月照千山""莺啼一院"描绘当年繁华——月光下裙摆如幔帐舞动,院子里飘着酒香。但转眼间,当年的舞厅变成了坟地,歌台改建成了寺庙。松树已老,梅花凋零,只剩下山涧里乱窜的鼯鼠,山坡上散落的牛羊。最后以"疏林一抔夕阳"收尾,像电影镜头般定格在稀疏树林间的一抹残阳上,把沧桑感推向极致。
全词妙在: 1. 用"纸鸢""竹马"等具体意象唤起童年记忆 2. "舞榭成坟""歌台作寺"的强烈对比震撼人心 3. 结尾的夕阳意象,把时间流逝的惆怅感具象化 4. 通篇不用一个"悲"字,却通过景物对比自然透出伤感
就像我们偶然翻到老照片,发现儿时游乐场变成了停车场时的那种怅惘。作者用废弃建筑、野生动植物、夕阳这些可见之物,让无形的"时光流逝"变得触手可及。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