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台山(原注:一名箫台峰,又名吹萧台。)

簇簇峰峦遍四围,神仙旧隐叹今非。
溪中不见金沙出,山外空惊白鹤飞。
石上瀑泉清照眼,竹间岚气冷侵衣。
王箫声断人何处,千古烟云锁翠微。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箫台山的风景,同时融入了对往昔神仙传说的感慨。全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事变迁的对比。

首联“簇簇峰峦遍四围,神仙旧隐叹今非”直接勾勒出群山环绕的壮丽景色,同时点出这里曾是神仙隐居之地,但如今已物是人非。诗人用“叹今非”表达了对往昔传说的怀念和现实的感慨。

颔联“溪中不见金沙出,山外空惊白鹤飞”进一步深化这种今昔对比。溪水中不再有传说中的金沙,只有山外的白鹤偶尔飞过,让人徒然惊叹。这里的“空惊”二字,透露出诗人对传说消逝的淡淡惆怅。

颈联“石上瀑泉清照眼,竹间岚气冷侵衣”笔锋一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眼前实景:石上瀑布清澈照人,竹林间的雾气带着凉意侵袭衣衫。这两句通过视觉和触觉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中的清幽与寒意。

尾联“王箫声断人何处,千古烟云锁翠微”将全诗推向高潮。传说中的箫声早已断绝,仙人不知去向,只有千年的烟云依旧笼罩着青翠的山色。诗人以“锁”字形象地表现出烟云缭绕、遮蔽山色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传说被时间尘封的意味。

整首诗以景入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对仙隐传说的追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巧妙地将现实与传说、眼前与往昔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诗中“不见”“空惊”“声断”等词语的运用,更加强化了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让读者在欣赏山水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深沉的历史情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