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深宫女子的秋夜孤寂,用日常景物巧妙传递出内心的凄凉。
开篇用"金井梧桐"和"秋叶黄"点明时节,金碧辉煌的宫井旁梧桐叶黄,暗示富贵环境中的凋零感。珠帘不卷、夜来霜降的细节,既写实又暗喻无人关心的处境,就像那任由寒霜侵袭的珠帘。
"熏笼玉枕"本该是华美的寝具,却显得黯淡无光,这个反常描写生动表现了主人无心妆扮的颓丧。最后"卧听清漏"的镜头最传神:女子静静躺着,听着更漏声一声声拉长夜晚,这个动作把无形的寂寞变成了可听见的时间流逝,南宫(或宫中)的限定更凸显出被困在华丽牢笼中的孤独。
全诗没有一个"愁"字,但通过梧桐、秋霜、暗淡的寝具、漫长的更漏声这些意象叠加,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深宫女子秋夜独处时,那种被世界遗忘的冰冷与寂寞。诗人用寻常事物作比喻,把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这正是古典诗词含蓄动人的魅力所在。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