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秋冬交替时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心境变化,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动人。
首联"倏忽秋又尽,明朝恰立冬"用"倏忽"二字道出时光飞逝之感,秋天转眼就要结束,明天就是立冬了。这种对季节变换的敏锐感知,让人联想到我们现代人突然发现日历翻到最后一页时的惊讶。
中间两联通过四个生动的画面展现深秋景致:碧波荡漾的水面、盛开的白色芙蓉、迟迟未到的候雁、催促寒意的蟋蟀鸣叫。这些意象既有视觉之美(碧波、白芙蓉),又有听觉之趣(蛩鸣),还有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宾雁来迟),就像用文字拍摄了一组深秋的短视频。
尾联"暝烟都不见,闻得望□钟"最有意境。暮色中炊烟渐渐隐去,远处传来寺庙的钟声。这个缺失的字可能是"远"或"晚",但正是这种留白,反而让读者更能想象那悠扬的钟声在暮色中回荡的场景。
全诗妙在将季节变换的怅惘(秋尽)、自然之美的欣喜(芙蓉)、时光流逝的感慨(宾雁迟来)都融入日常景物之中,最后以悠远的钟声作结,余韵袅袅。就像我们某天傍晚突然注意到天黑得早了,听到远处隐约的钟声,那种莫名的感动,诗人用简练的文字完美地捕捉到了。
冯伯规
冯伯规,岷州(今甘肃岷县)人。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知巴州(《金石苑·冯伯规题字》)。今录诗三十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