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竹杖

外方而内虚,得道已无上。
不作渔郎竿,还斸仙人杖。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一根方形的竹杖作比喻,讲的是人生境界的提升。

前两句"外方而内虚,得道已无上"说竹杖外表方正但内心空灵,就像修行得道的人——外在有原则有棱角,内在却虚怀若谷。这种境界已经达到了最高层次。

后两句"不作渔郎竿,还斸仙人杖"更有意思:这根竹子不甘心只当普通渔夫的钓竿(比喻平凡的生活),宁愿被做成仙人的手杖(象征超凡脱俗)。这里用两种竹制品的对比,表达了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志向。

全诗妙在把普通竹杖写出了人格,通过"外方内虚"的特质,既教人处世要有原则也要保持谦逊,又鼓励人不要安于现状,要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就像现代人常说的"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实在又有追求。

陈继儒

陈继儒(1558~1639)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诸生,年二十九,隐居小昆山,后居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的修养,赞同书画同源。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著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