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春色
楼锁葳蕤,桥通宛转,昔日亭台。
记坠钗声里,频呼小玉,钩帘影畔,替摘青梅。
感绝多情双燕语,道三岁、看花人未回。
心期在,且休教结子,辜负重来。
无端绿阴遍也,那复向、旧处徘徊。
只凄凉禅榻,茶烟空飏,模糊镜槛,蜡泪成堆。
一种幽寻春草句,怕清梦、池塘有劫灰。
长陪着,旧雕栏玉砌,零落宫槐。
记坠钗声里,频呼小玉,钩帘影畔,替摘青梅。
感绝多情双燕语,道三岁、看花人未回。
心期在,且休教结子,辜负重来。
无端绿阴遍也,那复向、旧处徘徊。
只凄凉禅榻,茶烟空飏,模糊镜槛,蜡泪成堆。
一种幽寻春草句,怕清梦、池塘有劫灰。
长陪着,旧雕栏玉砌,零落宫槐。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充满回忆与感伤的春日场景,核心情感是"物是人非"的怅惘。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1. 往昔欢愉的镜像 上阕用电影镜头般的细节重现过去的热闹:绣楼挂着华丽帷帐,小桥上传来欢笑声,记得女子掉落发钗时娇嗔呼唤丫鬟"小玉"的声响,帘子掀起时有人为她摘青梅的亲密。连燕子都懂人情,嘀咕着"看花人三年未归"。这些鲜活的记忆反衬出当下的冷清。
2. 绿荫覆盖的孤独 下阕笔锋突转,用"无端"二字道出时光无情的残酷。曾经嬉戏的庭院如今只剩禅房的冷榻、镜台上凝固的烛泪、茶烟的空荡回旋。最刺痛的是池塘春草——这个典故原指谢灵运梦见弟弟写下"池塘生春草"的佳句,此处却害怕美梦被战火(劫灰)烧毁,暗示欢乐时光的永久逝去。
3. 沉默的见证者 结尾处雕栏玉砌与宫槐的"零落"形成互文,这些建筑残骸成为时光的刻度尺。全词最妙的是始终未直接写人,但通过发钗、青梅、燕语等物品的"记忆残留",让缺席的人物比在场时更令人揪心。就像我们翻看旧照片时,最伤感的往往是照片边缘那些熟悉的物件。
顾贞观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