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译文及注释

前瞻(zhān)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远眺马耳山跟九仙山,只见碧山与天相连,晚云悠闲地飘荡。站在城上高高的超然台,顿觉心旷神怡,有超然之感。不要让云彩匆匆地消散,今夜里会有美好的月光。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原为单调,至苏轼始变为双调,共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马耳:山名,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六十里。超然:即超然台,旧称北台。月婵娟:月色美好。

小溪鸥鹭(lù)静联拳。去翩(piān)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离去时身姿翩翩,扬起点点轻烟。仕途多坎坷磨难,一回头就成为过去。不要忘了使君唱歌取乐的地方,就在垂柳下矮槐前。
联拳:团缩貌。他年:意谓成为过去。使君:作者自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远眺马耳山跟九仙山,只见碧山与天相连,晚云悠闲地飘荡。站在城上高高的超然台,顿觉心旷神怡,有超然之感。不要让云彩匆匆地消散,今夜里会有美好的月光。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离去时身姿翩翩,扬起点点轻烟。仕途多坎坷磨难,一回头就成为过去。不要忘了使君唱歌取乐的地方,就在垂柳下矮槐前。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原为单调,至苏轼始变为双调,共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
马耳:山名,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六十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六“潍水”条:“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其马耳,故世取名焉。”九仙山:在诸城市南九十里。《苏轼诗集》卷一四《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之一:“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作者自注:“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明嘉靖《青州府志》卷六:“(诸城)县南八十里为九仙山,山有九峰,高松摩空,奇秀不减雁荡山。西北有潭水与东海相通,久雨将晴。井中有声如雷,旱则以石击井,必雨。其他石峰十有一,盘石十有八,俱巍而丽。子瞻诗‘九仙今已压京东’是也。”
超然:即超然台,旧称北台。南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三:“按北台在密州之北,因城为台,马耳与常山在其南。东坡为守日,葺而新之,子由因请名之曰超然台。”
月婵娟:月色美好。
联拳:团缩貌。
他年:意谓成为过去。
使君:作者自指。

创作背景

这首词当作于公元1076年(北宋熙宁九年)冬天。当时苏轼在密州已生活了两年,当他离官别任时,已对密州的山山水水充满了眷恋之情,因作此词。《东坡纪年录》谓丙辰十二月“东武道中作”。《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十四:十月晚登超然台望月作《江神子》词。

赏析

此词抒发了作者对密州的一片深情。上片开头三句是实有之景,中间二句是由景所生之情,最后三句是虚拟之景;下片换头三句是实有之景,中间二句是作者感慨的直接表白,末尾三句是虚拟之景。全词情景交融,虚实交替,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力。

上片开头“前瞻”三句是实有之景;中间“城上”二句是由景所生之情,亦起点题作用;最后“莫使”三句是虚拟之景,借写超然台昼夜美景和登临之际的超然之感,以表达对密州的留恋之情。

下片为词作主体。换头“小溪”三句同样是实有之景,惟鸥鹭翩然而去又暗喻自己之离去;末尾“莫忘”三句同样是虚拟之景,惟虚拟之景中添入嘱托之语,希望故友不忘旧人;中间“人事”二句则是作者感慨的直接表白。寓居密州的时光,以至于既往半生的时光,尽于此二句中囊括之,尽于吟诵此二句时浮现之。同时又自然寓有今日登台,追忆往昔,今日亦将转瞬成为往昔之意,所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岂不痛哉!”(王羲之《兰亭集序》)

清黄子云《野鸿诗的》说:“诗不外乎情事景物,情事景物要不离乎真实无伪。一日有一日之情,有一日之景,作诗者若能随境兴怀,因题著句,则固景无不真,情无不诚矣。”“景无不真,情无不诚”八字,似为此词而发。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情感相融合的诗词。接下来,我将尽量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为您分析这首《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首先,从标题来看,《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显然这首词与某个地方的风景有关,那就是“马耳九仙山”。作者登高望远,展望那辽阔的天空和远处的群山。山势雄浑,仿佛有九位仙人在那里居住,给人一种神秘和超然的感觉。

接着,作者详细描述了他眼前的景色。“碧连天,晚云间”,天空一片碧绿,与地平线相连,傍晚的云彩在其中悠然漂浮。城上的高台仿佛超越尘世,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莫使匆匆云雨散”,表达了作者不愿这美好的景色因云雨的消散而消失。而“今夜里,月婵娟”,则描绘了夜晚明月的美好景象。

再看下面几句,“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描绘的是小溪边静悄悄的景象,鸥鹭在那里悠闲地游弋。溪水静静流淌,一切显得那么宁静和谐。“点轻烟”,可能是指溪边的轻烟,或者是远处的炊烟,增添了画面的生动和真实感。

然后,诗词转为抒情。“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表达了人世间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让人感到一丝凄凉和怀旧。但随后,“莫忘使君歌笑处”,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快乐的时光,那些在一起欢笑的日子。最后,“垂柳下,矮槐前”,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地点,也可能是指一种回忆的场景,让人联想到美好的过去。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情感,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和对美好时光的回忆。用词简练,意境深远,让人读后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