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店篇
祁阳山中断行旅,万岭参天天欲雨。松杉百里一茅店,椎髻老翁作蛮语。
土垣半倒撑树枝,白日空庭走饥鼠。惊看上客车马多,却立低头色如土。
连年此地莽丘墟,行人露宿饲豺虎。生儿箐中已八岁,不识门前树禾黍。
官来给种新买犊,卧无莞簟炊无釜。遗黎击柝夜燔薪,防虎中宵有伏弩。
客闻叹息亦吞声,乱后天南鲜安堵。吾语老翁汝勿苦,日暮壶浆不索汝。
过吏游兵慎莫嗔,主人去此适他所。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乱后荒凉破败的山村景象,通过一位老翁的遭遇反映了百姓的苦难。
开篇用"万岭参天"的压抑山景烘托氛围,暗示社会环境就像即将下雨的天空一样阴沉。山中唯一的茅店破败不堪,土墙倒塌只能用树枝支撑,白天都能看到饿鼠乱跑,可见这里多么荒凉。
老翁见到客人时的反应特别让人心酸——他先是被车马声惊吓,随后低头畏缩像见了官差。原来这里连年战乱已成废墟,行人露宿野外常被野兽伤害。老翁的孩子都八岁了,却连庄稼都不认识,说明这代人从小就在动荡中长大。
虽然官府发放了种子和耕牛,但百姓连睡觉的草席和煮饭的锅都没有。夜里要轮流守夜、烧火堆、设弓箭,只为防备老虎袭击。听到这些,连路过的客人都忍不住落泪。
最后诗人安慰老翁不必害怕,承诺不会索取食物,并提醒他要小心过路的官吏和散兵。结尾"主人去此适他所"的细节最耐人寻味,暗示这家人可能又要逃亡,给读者留下沉重余味。
全诗像纪录片镜头,从环境到人物,从白天到黑夜,层层展现战乱带来的民生凋敝。没有直接说教,但老翁一家的遭遇就是最有力的控诉。诗人最后无力的安慰,更反衬出乱世中普通人的无助。
施闰章
施闰章(1619—1683),清初著名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唱和,时号“宣城体”,有“燕台七子”之称,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处“海内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著有《学馀堂文集》、《试院冰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