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江南秋晚图

十年不踏钱塘路,江上晴烟渺轻素。
并刀谁剪秋半帘,夕阳正在西陵树。
对之便欲发浩歌,西风萧萧水增波。
胥涛已入乱山去,木落台空幽思多。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秋日晚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旧地重游的感慨和深沉的思绪。

开头两句"十年不踏钱塘路,江上晴烟渺轻素"说诗人十年没来钱塘(今杭州)了,江面上飘着淡淡的雾气,像轻纱一样朦胧。这里用"渺轻素"这个比喻,把江雾比作轻柔的丝绸,画面感很强。

"并刀谁剪秋半帘,夕阳正在西陵树"这两句很有想象力。诗人问:是谁用锋利的剪刀(并刀)剪开了秋天的帘幕?这个比喻很新颖,把秋天傍晚的光影变化写得生动有趣。夕阳挂在对岸西陵的树梢上,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接下来"对之便欲发浩歌,西风萧萧水增波"写诗人面对此情此景,忍不住想放声高歌,但秋风萧瑟,江水泛起波澜,又让人感到一丝凄凉。这里通过声音(浩歌、萧萧)和动态(水增波)的描写,让画面活了起来。

最后两句"胥涛已入乱山去,木落台空幽思多"用典故(胥涛指钱塘江潮,传说与伍子胥有关)写潮水退去,只剩下起伏的山峦。树叶凋零,楼台空寂,引发诗人无限幽思。这里的"幽思多"点明了全诗的主旨:面对秋景,诗人涌起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整首诗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江南秋晚的典型景象,通过雾、夕阳、秋风、落叶等意象,营造出既美丽又略带忧伤的意境。诗人把自然景物和自己的情感巧妙融合,让读者感受到他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诗中比喻新颖(如"剪秋帘"),动静结合,既有画面感又富有音乐美,充分展现了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王景

王景(889年—963年),莱州掖县(今山东莱州)人。五代时期后周名将,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六朝。官至凤翔节度使、西面缘边都部署,封太原郡王。乾德元年(963年),王景去世,年七十五。册赠太傅,追封岐王,谥号“元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