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汀州源使君

曾成赵北归朝计,因拜王门最好官。
为郡暂辞双凤阙,全家远过九龙滩。
山乡祗有输蕉户,水镇应多养鸭栏。
地僻寻常来客少,刺桐花发共谁看。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官员被派到偏远地方任职的故事,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离别、责任与孤独感。

前四句说这位官员原本在京城有不错的前程("赵北归朝计""王门最好官"),却突然被调往福建汀州("九龙滩"指福建河流)。带着全家老小长途跋涉,画面像现代人举家搬迁到偏远山区工作,透着无奈。

中间两句用"蕉户""养鸭栏"这些接地气的生活场景,生动勾勒出当地风貌——老百姓靠种香蕉、养鸭子为生,说明这里经济落后,工作条件艰苦。就像现在干部下乡看到老乡们还在用传统方式务农。

最后两句最打动人:偏僻之地少有访客,春天刺桐花开得再美也没人同赏。这里用绚烂的刺桐花反衬孤独,就像现代人在异地打拼时,看到美景却无人分享的寂寞。全诗没有华丽辞藻,但把古代官员"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以及人在他乡的淡淡惆怅,都藏在日常景物描写中了。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