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太湖的壮阔景象,并借景抒发了对国运和民生的关切。
首句“三万六千顷,湖侵海内田”直接点明了太湖的广袤无垠,湖水仿佛侵占了海边的田地,给人一种浩渺无际的感觉。这里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太湖的辽阔,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
接下来,“逢山方得地,见月始知天”则通过对比,表达了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只有遇到山峰,才能找到落脚的地方;只有看到月亮,才知道天空的存在。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无穷力量。
“南国吞将尽,东溟势欲连”进一步扩展了视野,描绘了太湖与南方国土和东海的紧密联系。这里的“吞”和“连”字,形象地表现了太湖对周围地域的影响,似乎整个南方的土地都被太湖所包容,而东海的气势也与之相连。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太湖的地理重要性,也暗示了它对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
最后两句“何当洒为雨,无处不丰年”则是诗人的美好愿望。他希望太湖的水能化作甘霖,洒遍大地,让每一个角落都迎来丰收的年景。这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恩泽的期盼,也寄托了他对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深切希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太湖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人类的渺小,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诗中的语言通俗易懂,画面感强,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深情厚意。
罗处纯
(960—992)益州华阳人,字思纯。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知吴县,与长洲知县王禹偁相唱酬,苏、杭间多传诵。擢著作郎、直史馆,上奏请省冗员,息经费。寻巡抚荆湖路,欲以苛察立名,所奏劾甚众。有《东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