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律师在京中讲学后归乡的情景,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律师在京城的影响力以及他在家乡受到的尊敬。
首句“京中开讲已多时”,直接点明了律师在京城讲学的经历,时间之久可见其学识广博,影响力非同一般。
次句“曾作坛头證戒师”,进一步强调律师在京城的重要地位,他曾作为坛头的证戒师,这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对他学识和品德的肯定。
第三句“归到双溪桥北寺”,笔锋一转,描绘律师归乡的场景。双溪桥北寺,既是他家乡的地标,也暗示了他归隐后可能继续从事的宗教活动。
最后一句“乡僧争就学威仪”,生动地描绘了家乡僧人对律师的敬仰和追随。他们争相前来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习他的威仪,更是为了汲取他的智慧和品德。
整首诗通过对比律师在京城和家乡的不同境遇,凸显了他在学识、品德和影响力上的卓越。同时,也表达了对他归隐生活的美好祝愿,以及对他未来在家乡继续发挥作用的期待。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