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保母帖
黄閍断刻得者谁,双松下殉方壶螭。
其文记述保母李,云是大令之所为。
点画安知尚年少,笔不可制从儿时。
当其翰墨托久计,异哉岁月如前期。
为怜樵人巧收拾,岂无行道犹嗟咨。
残砖裹送平原家,阅古众帖奚独遗。
穷诹远引商是非,具眼落落多传疑。
尘埃尺纸拂陈迹,闻君好事卷赠之。
简编无端发汲冢,陵谷何年沈岘碑。
坐中赏识本易厌,世外隐伏劳旁窥。
骚人胜士一朝玩,孝子慈孙千古悲。
君不见钟侯书法亦大奇,下穿墟墓求其师。
其文记述保母李,云是大令之所为。
点画安知尚年少,笔不可制从儿时。
当其翰墨托久计,异哉岁月如前期。
为怜樵人巧收拾,岂无行道犹嗟咨。
残砖裹送平原家,阅古众帖奚独遗。
穷诹远引商是非,具眼落落多传疑。
尘埃尺纸拂陈迹,闻君好事卷赠之。
简编无端发汲冢,陵谷何年沈岘碑。
坐中赏识本易厌,世外隐伏劳旁窥。
骚人胜士一朝玩,孝子慈孙千古悲。
君不见钟侯书法亦大奇,下穿墟墓求其师。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关于一块珍贵石碑的故事,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1. 石碑的来历 诗的开头说这块断裂的石碑(黄閍断刻)被谁得到了呢?石碑旁有两棵松树,下面埋着刻有龙纹的方壶。碑文记录了一位叫"保母李"的乳母,据说是大书法家王献之(大令)写的。
2. 书法背后的故事 诗人感叹:看这字迹谁能想到是少年时写的?王献之从小就有控制不住的书法天赋。他早早用笔墨托付心事,而多年后石碑出土的时间,竟和他当年预计的差不多,真是神奇。
3. 石碑的辗转经历 樵夫偶然发现石碑后,路人见了都惋惜它的残破。残碑被送到收藏家(平原家)那里,但奇怪的是其他名帖都被重视,唯独这块碑被冷落。人们争论它的真假,但真正懂的人反而保持怀疑态度。
4. 文物的命运思考 诗人说:擦掉灰尘看清字迹,你(指收碑者)是真正懂它价值的人。就像古代汲冢竹简突然现世,又像岘山碑沉没在变迁的山水间。世人追捧的往往是热门藏品,而真正珍贵的文物可能默默无闻。
5. 深层感慨 文人雅士一时把玩,却不知这背后有孝子慈孙的千年哀思。最后用书法家钟繇的典故作比:真正的大师甚至会去墓地里寻找老师(指追求艺术真谛),暗示这块碑的价值需要用心发现。
核心思想: 通过一块被冷落的古碑,揭示三个层次: - 文物价值:不起眼的东西可能是无价之宝 - 时间魔力:少年笔墨竟预言了千年后的重逢 - 人情冷暖:世人跟风追捧,唯有真懂的人珍视其背后的故事
诗人其实是在说:真正珍贵的事物,往往藏在平凡外表下,需要慧眼和真心才能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