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活情趣的郊野宴会场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与人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
首句“朝英退食回,追兴洛城隈”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早晨,官员们结束公务,回到洛城的边缘。这里的“退食”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繁忙工作后回归自然的放松状态。
接下来,“山瞻二室近,水自陆浑来”进一步描绘了周围的环境:山峦近在咫尺,河水从陆浑流来。这两句不仅勾勒出自然景观的壮丽,也为后文的宴会场景提供了背景。
“小径藤间入,高窗竹上开”则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小径被藤蔓覆盖,窗户在竹林中敞开,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幽静、清新的环境中。
“砌花连菡萏,溪柳覆莓苔”继续深化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台阶上的花朵与荷花相连,溪边的柳树上覆盖着莓苔。这些细腻的描写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传达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受。
“舞席归云断,歌筵薄景催”则转向了宴会的场景:舞席上的云彩被风吹散,歌筵在薄暮中催促着人们。这两句既表现了宴会的热闹,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增添了诗意。
最后,“可怜郊野际,长有故人杯”点明了诗的主旨:在郊野之间,常常有故友共饮的欢乐时光。这不仅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也传达了一种简单而美好的生活理想。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宴会场景的生动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它让我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感受到一种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美好。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