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湫之瀑

龙湫之势高绝天,一线瀑走兜罗绵。
五丈收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以烟。
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大龙湫之瀑》用极其生动的画面感,描绘了瀑布从高空倾泻而下的震撼景象。诗人没有用复杂的概念,而是像拍电影一样,带着我们的视线从上往下看:

开头就说这瀑布高得"快要碰到天",像一条白线挂着蓬松的棉絮(兜罗绵)。这里用"一线"和"绵"的对比特别巧妙——远看是细线,近看却是绵密的水花。

接着用具体数字带我们体验瀑布的变化:在五丈高的位置(约15米),还能看清是水;到十丈(约30米)就变成朦胧水雾;再到百丈千丈时,水、雾、云完全混在一起分不清了。这种递进描写就像镜头慢慢拉远,让我们亲眼看着水流如何从清晰到模糊,最后化作天地间的一片混沌。

全诗最厉害的是把"瀑布"这个静态名词变成了动态的魔术表演:水在半空中不断变形,从液体变成气体,最后融入云雾。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这种神奇的"变形记",就像亲眼看到水在做一场从天而降的奇幻漂流。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