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引 望月
素蟾散彩,九秋风露发清妍。常娥尽有情缘。留著三五盈盈,永夜照凭肩。看晚妆临镜,若个婵娟。寻常月圆。恨都向、别时偏。几度邮亭枕上,野店尊前。珠明玉秀,算一日、相看一日仙。人共月、长似今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中秋月夜的美丽景象,以及人们对团圆的向往和对离别的感伤。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月光、情感与人生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离别之痛的深切感受。
首先,诗词开篇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光,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秋风和露水让夜晚显得更加清冷而美丽。这里,诗人用“素蟾散彩”来形容月光的清辉,用“九秋风露”点出了时节的凉爽和宁静。接着,诗人提到“常娥尽有情缘”,这里借用了嫦娥的传说,暗示月亮与人们的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人希望这美好的月光能够永远陪伴在人们身边,照亮人们的夜晚。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月下梳妆的场景,她对着镜子打扮自己,月光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这里的“若个婵娟”既指月光,也指女子,暗示了月光与女子一样美丽动人。
然而,诗人笔锋一转,提到了月圆之时的离别之痛。每逢月圆,人们常常因为分别而感到遗憾和痛苦。诗人回忆起了在旅途中的情景,他在邮亭、野店中度过了一个个夜晚,虽然月光依旧明亮,但心中却充满了离别的伤感。这里的“珠明玉秀”形容月光的璀璨,但诗人却感叹,即使月光再美,也无法填补离别的空虚。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他希望与月亮相伴的时光能够像今年一样长久。这里的“人共月、长似今年”既是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和对离别的感伤。诗人用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将月光与情感紧密结合,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