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歌

我欲灵隐陟高峰,经兹且漫穷窈䆗。
三十六曲既盘降,韬光庵已散幽抱。
奇境当面竟失之,山灵或我粗疏笑(叶)。
辞骑屧步聊尔为,乘舆何必拘葩瑵。
千亿化身栖碧岩,法华国土奚能考。
一佛一树经所云,非色非空谁则晓。
是时雨后幻阴晴,洞中钟乳垂津宝。
便当摆脱六根尘,如是法味餐以饱。
而我先忧后乐人,与佛有缘无就道。
作歌亦如慧理叹,传名而已堪绝倒。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飞来峰歌》是一首描绘山水、抒发情感的诗,作者通过爬山、观景的体验,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感悟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的开头,作者表达了自己想要攀登灵隐高峰的愿望。他沿着曲折的山路前行,最终到达了韬光庵。在这里,作者感受到了一种幽静的氛围,仿佛与世俗的喧嚣隔绝。然而,他意识到自己可能错过了眼前的一些奇景,甚至自嘲自己可能有些粗心大意。

接下来,作者选择步行继续探索,而不是乘坐车马。他认为,真正领略山水之美,不需要拘泥于形式。在行走的过程中,他看到千姿百态的岩石和树木,仿佛每一处都有佛的化身。作者感叹,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妙之处,既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也无法用世俗的眼光去理解。

诗中还描绘了雨后山中的景象,洞中的钟乳石仿佛在滴落珍贵的“津宝”。作者借此联想到佛教中“六根尘”的概念,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以暂时摆脱世俗的烦恼,享受到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然而,作者并没有完全沉浸在佛教的境界中。他承认自己是一个“先忧后乐”的人,与佛有缘但并未真正皈依。他感叹自己虽然能够感受到佛教的智慧,却无法完全践行佛教的理念。

最后,作者以“慧理叹”作比,认为自己写这首诗,虽然像佛教高僧一样有所感悟,但终究只是传名而已,无法达到真正的境界。这种自嘲的语调,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自我局限性的清醒认识。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双重感悟。他既欣赏自然的神奇与宁静,又反思自己在世俗与超脱之间的徘徊。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这首诗既有山水诗的清新,又有哲理诗的深刻,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