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羁秣陵乞休累疏而格于新令郁郁之怀伏枕增剧遂效杜子美同谷体为秣陵七歌时丙戌九月既望也 其四
侧身西望岷山长,长天隐隐白玉堂。
人言士为知已死,干旌一去愁茫茫。
忆昔吴越几千士,青眸偏瞩真父子。
言犹在耳孝与忠,悠悠此生堪愧死。
呜呼四歌兮调转急,欲赠瑶华将何及。
人言士为知已死,干旌一去愁茫茫。
忆昔吴越几千士,青眸偏瞩真父子。
言犹在耳孝与忠,悠悠此生堪愧死。
呜呼四歌兮调转急,欲赠瑶华将何及。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秣陵(今南京)滞留期间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的开头,作者通过“侧身西望岷山长”描绘了自己遥望远方的情景,岷山象征着故乡或理想的归宿,而“长天隐隐白玉堂”则暗示了天边隐约可见的美好愿景。这种远望的姿态,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渴望和不安。
接下来的几句,“人言士为知已死,干旌一去愁茫茫”道出了作者对士人命运的感慨。士人常常为知己而死,但现实的无奈让他感到迷茫和忧愁。这里,“干旌”指的是旗帜,象征着理想和追求,而“一去愁茫茫”则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接着,作者回忆起吴越地区的几千士人,特别是那些被青眼相待的真父子,暗示了过去的辉煌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然而,如今“言犹在耳孝与忠”,那些关于孝道和忠诚的教诲仍在耳边回响,但作者却感到自己“悠悠此生堪愧死”,觉得自己的一生愧对这些教诲,无法实现理想。
最后,作者以“呜呼四歌兮调转急,欲赠瑶华将何及”作结,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急切和无奈。他想要将“瑶华”(象征美好和理想)赠予他人,但又感到无从下手,无法实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理想与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无奈、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诗中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挣扎与无奈。